一帶一路戰略視野下的中國與中東能源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倡議是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升級版,是中國經濟高速發展30余年后的第二次華麗轉身!耙粠б宦贰背h既是中國對自身整體利益的考量,也是一項帶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公益性倡議,還是中國為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做出更大貢獻的具體方式。中國歷來講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另一層含義就是“己所欲,施于人”!耙粠б宦贰背h,就是要將曾使中國受益頗多的發展方式在更大范圍進行分享,最終實現絲路沿線國家的普惠式發展。從覆蓋范圍看,“一帶一路”倡議幾乎包括整個歐亞大陸,中東不僅被涵蓋其中,而且正好處在“一帶一路”的中間點和交匯點。2017年1月19日至23日,首次出訪中東三國(沙特、埃及、伊朗),將中國新時期的中東政策與“一帶一路”倡議實現有機融合。這種新趨勢無疑為我們思考和建構中東戰略提供了歷史契機和宏觀架構。
“一帶一路”的目標與收益
戰略規劃或倡議的關鍵是確定戰略目標,即一定時期國家所要達成的目的和標準!爸灰繕苏_,連一個尉官也能制定戰略”(喬治·馬歇爾語)。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于2017年3月28日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雖然系統闡述了“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共建原則、框架思路、合作重點、合作機制等內容,并提及“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但卻未對這一重大倡議的“戰略目標”進行具體闡釋。筆者認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對絲路沿線國家而言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目標。其中,中東的戰略價值十分明顯。
(一)實現經濟互利共贏
“一帶一路”戰略倡議遵循的是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它是通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使絲路沿線各國互利共贏。
從中國角度看,我們可以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更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近年來,中國經濟經過多年持續增長,已經進入到增速放緩、產能過剩、亟待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中國經濟要想保持可持續發展,乃至轉型升級,需要與外部世界建立更加緊密的經濟聯系,在更大范圍內配置資源和市場。2017年6月,中國強調,未來5年,中國將進口超過10萬億美元的商品,對外直接投資超過5 00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經濟聯系將更趨緊密。
中東在中國對外經濟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雙方經濟互補性強,中東已成為中國增長最快的商品和服務出口市場之一。目前,中國是阿拉伯世界第二大貿易伙伴,也是9個阿拉伯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阿拉伯國家則成為中國最大的原油供應地、第七大貿易伙伴、重要的工程承包及海外投資市場。其中,能源合作是中國與中東“一帶一路”合作的重頭戲。2017年4月,中國原油進口量為近740萬桶/日,取代美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大原油進口國,其中半數以上來自中東地區,且中國對中東石油依賴日趨上升。預計,2020年中國原油需求將達到7.4億噸,其中5.4億噸需進口;2030年中國每年將消費8億噸石油,其中75%需要進口。因此,中國與中東進行能源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外,中東巨大的市場規模和消費能力,還為中國提高工業化水平提供了難得機遇。中國很多自主品牌的發展壯大,很大程度上依賴包括中東在內的國際市場。與此同時,中國與中東國家在鐵路、公路、港口、航空、電力、通信、核能、建筑等領域均有巨大合作空間。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月13日,在主席行將出訪中東三國之際,中國政府首次公布了《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政策文件》,其中再次提到“一帶一路”框架下的雙邊合作構想。1月21日在阿盟總部演講中,共10次提到“一帶一路”。這充分表明,中國日趨將“一帶一路”作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投資經貿合作的框架和平臺,由此將為雙邊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對中東國家來說,“一帶一路”同樣是不容錯過的歷史性機遇,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日益成為中東國家穩定的能源消費市場。對中東產油國來說,中國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本身就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機。事實上,中國從中東進口原油,使中東產油國大獲其益。據匯豐控股研究報告稱,在過去十年時間里,中國需求推動下的油價大幅上漲,令海合會成員國的原油產值增加1.7萬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值上升至3.5萬美元。近年來,隨著“能源生產中心向西半球轉移,能源消費中心向東半球轉移”,中東國家對中國的能源消費市場依賴日趨加重。未來,中東產油國仍亟須加強與中國這一最大能源消費國的戰略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視野下的中國與中東能源合作》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