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險業市場發展現狀
保險是以合同形式確立雙方經濟關系,以繳納保險費建立起來的保險基金,對保險合同規定范圍內的災害事故所造成的損失,進行經濟補償或給付的一種經濟形式。人類社會從開始就面臨著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擾,在與大自然抗爭的過程中,古代人們就萌生了對付災害事故的保險思想和原始形態的保險方法。我國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積谷備荒。春秋時期孔子的 " 拼三余一" 的思想是頗有代表性的見解?鬃诱J為,每年如能將收獲糧食的三分之一積儲起來,這樣連續積儲3年,便可存足1年的糧食,即"余一"。如果不斷地積儲糧食,經過27年可積存9年的糧食,就可達到太平盛世。保險業作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經濟發展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國保險在中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早在180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就在廣州開辦了中國第一家保險機構,主要為鴉片貿易服務。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民族保險業的開端還是在十九世紀后頁。
一、目前
(一)中國保險業的整體實力與核心競爭能力不斷提升、經濟功能初步顯現。
回顧保險業 60 年來的改革發展歷程,雖然經歷了曲折,但全行業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在探索中國特色保險業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在“抓監管、防風險、促發展”的總體思路指導下,我國保險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在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1.保費收入規模迅速擴大
保險業是國民經濟中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2012年,全年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5488億元,同比增長8.0%,保險業增速繼續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為個位數,與近20年來超過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顯反差。從外部環境看,復雜嚴峻的國內和國際經濟形勢,通過實體經濟、金融市場和消費者需求等多種渠道傳導至保險業,增加了保險市場穩定運行和風險防范的難度與壓力。2012年,保險監管強調“風險底線”和“消費者權益”,取得積極成效。從國際
比較看,2012年,中國保險業保費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
位,保險密度排名第61位,保險深度排名第46位。
中國作為一個潛力無比巨大的對外完全開放的市場,對國際保險資本有著非同一般的吸引力,許多國際知名的保險企業已把在中國發展業務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來安排,對于中國的保險企業來說,這就意味著如果要在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適應這一國際化發展的潮流,中國保險行業已步入高速發展期,保險行業的經營模式也向著多元化發展,未來中國的保險業發展前景看好。
2.投資渠道穩步拓寬
2017年是保險資金投資渠道穩步拓寬的一年。受益于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揚和投資渠道的拓寬,2017年1至11月份,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6萬億元,收益率達10.87%,為近年來最好水平。自2017年4月保監會將保險資金入市比例從5%調高至10%后,保險機構在一、二級市場的活躍程度不言而喻,保險巨頭身影頻現,中小險企業相繼加入,各保險公司投資股票的比例直逼上限。當然,保險資金的投資渠道絕不會僅僅局限于A股市場。2017年7月,中國保監會公布的《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規定,保險機構海外投資不得超過上年末總資產的15%,投資范圍包括固定收益類、股票、股權等產品。保監會批準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運用不超過上年末總資產15%的自有外匯資金和人民幣購匯資金,投資香港股票市場和重大股權項目。
3.保險監管水平提高
1) 償付能力監管及相關制度的完善
第一,研究我國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的改進方案。根據國際金融改革的大趨勢,
針對我國償付能力監管制度存在的不足,對我國償付能力監管制度下
一步建設思路和方向進行了深入研究,確定了我國風險資本制度的建
設思路和方向,即結合我國保險業發展階段,按照與國際趨同的總體
要求,不斷完善符合保險業發展階段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目前監管
部門正在根據各方意見研究起草我國償付能力監管制度改進的總體
規劃,同時繼續完善現有償付能力評估標準。
第二,研究完善資本補充制度。一是出臺了新的《保險公司次級定期債務管
理辦法》,完善次級債的發債條件,加強次級債的監督管理。該辦法
已于2011年10月正式發布。二是研究制定了《完善保險公司補充機制
的總體工作方案》,確定了近期和長期工作任務,進一步拓展資本補
充渠道,完善資本補充機制。
第三,完善分類監管制度。在2011年,保監會啟動了《保險公司分類監管辦
法》和配套的《保監會分類監管工作內部指引》研究制定工作,將法
《我國保險業市場發展現狀》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余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查看。